赏石的美学现象,包括它客观存在的自然美和社会美(亦即人们的发现),其自然美是赏石自身的本质美的现象的反映,其社会美是人们在品赏和审美活动中的发现,两者都是客观存在的。当然,赏石的自然美也是要通过人们对其本质的认识过程中才显现出来。美学家王朝闻先生说过:“我对自然美的发现与感受,是我所指的精神性的对象化”、“所谓石道,正是指观赏对象(物)自身,以什么特征与观赏者的兴趣(心)相适应,建立心与物之间不可割裂的审美关系”。在品赏一件赏石时,赏石客观存在的自然美,是自然流露出来的,是引起人们美感的基础和根据,如大化石的质地优良,润滑细腻,色彩丰富,古朴典雅,形态多变,尤如自然美景的缩影,这些是大化石自身蕴含的自然形态特征,并客观地显现在人们的眼前,这是人们品赏石时易于共识的。而其社会美,是人们在对赏石的审美过程中,对赏石本身存在的自然美,通过自己的想象,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意象,赋予石品生命和活的品格。尽管各人的处境、审美角度、审美心态以及审美能力不尽相同,有不同的感受,但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美,必定引起人们的兴趣和联想,也一定会有新的发现。对赏石的兴趣,是在品赏过程中创造的审美意象的欣赏,使赏石的自然美得到升华,成为陶冶人们情操的赏石文化,因此,在品赏赏石过程中,了解赏石自然美的地质成因特征,即使人们的审美易于与物象距离拉近,更有可能发现自然的美,接受赏石自然美的无穷魅力,融洽人与自然的关系,和谐统一、返朴归真,产生特殊的愉快感。
大化石在数十米的河底深处沉寂了亿万年之久,经过富含矿物质的河水的冲刷、浸润、濡染,玉化程度很高,硬度也与硬玉相仿。其外皮仿佛镀有一层光洁的瓷釉,莹润腻滑,柔美纯净,明亮透彻,加之各种矿物元素渗入到了石皮之中,形成了色相分明的多种色彩,斑斓杂错,艳丽而张扬。其中尤以一石多色者为佳。精品大化石可以集合七种颜色于石上,色彩搭配组合自然,变化有序,若映于灯光之下,丹耀焕发,极尽华贵之气,给人以磅礴大气的视觉感受,为自然的神工鬼斧之作。
大化石不愧是观赏石中的奇葩,名石中的珍品,它集有中国绝大部分观赏石中所具有的几乎全部优点,如长江石、玛瑙石和广西三江石的坚硬润滑;寿山石和广西合山彩陶石的细腻、光洁;灵璧石和广西来宾草花石图案花纹的变化多样,内涵丰富;马林玉石色彩鲜艳等。同时它还具有其他观赏石比较少有的浮雕式的图案及奇特的外形。有人认为大化石可称得上奇石也不无道理。
故赏玩大化石,有“形、质、色”三个着眼点。形为石头的外形跌宕生姿,气势雄浑,挺拔秀丽,从而弥补具象不足的劣势;质为石肤的釉面莹润细腻,磨圆度好,线面柔顺,流畅自然,玲珑宛转而无造作之痕;色为石头的色彩多样,光彩怡人,变化丰富,纹理清晰别致。若得其中一点,即有赏玩之趣,若是三者具备,则为不可多得的精品。
大化石的造型有圆有方,或为多层状结构,大化石形体变化不大、大都古朴典雅、形状饱满厚实。但总体来说,形态变化并非大化石所长,具象者更是少见。与灵璧石等奇石不同,大化石像形的很少,收藏、赏玩大化石时主要看它的色彩和质地。
从质地来讲,大化石的结构细密,质地坚硬细腻、玉化程度高,且水洗度高,由于经过河水的常年冲刷,因此大化石表面十分光洁、圆润,石肤细腻滑润。玉化程度好,有些“珠光宝气”的味道,有瓷器釉面的厚重质感。
大化石色彩艳丽丰富,它的颜色以黄色系为主,有淡黄、金黄等,摆放在家中,显得很有亲和力,偶尔也见有绿色,但不多。有金黄、碧绿,枣红等富贵色彩。尤以金黄间草花纹为贵。这些石头经冲洗,皮色很好,颜色呈虎皮黄。大化石线条自然流畅,有着人工难以做到的细腻变化,石面有微妙的起伏,色彩相互渗透,有着润泽明亮的天然釉面,石肤上有天然的气孔。
大化石的宝气已在一定程度上征服了藏石者,但是,它的天然形成特征又使得人们不能不抛弃“重形”的偏执观念,只要质坚、色鲜、肤润、形满,即可入赏玩之列。由于大化石沉积河底的位置、深度、水质和水流有所不同,因此它们的生成形态有很大差异。如有的成方成圆、平台直窝、肤色苍润,显得端庄沉稳;有的尖棱峭角、凹凸交相,显得峥嵘怪谲。
另外,在赏石界内欣赏或收藏大化石出现偏向大石的现象。按理说,奇石之精美不在于其体积的大小,大石透气势,小石藏雅趣,各有千秋。然而,对于大化石自然生成的特征而言,这类奇石具有耐人寻味的博大精深。正是由于这种气韵生动的奇美,才造就出它能够震撼人心的艺术意蕴,激发出一种追求崇高美的审美理想。因此,鉴于大化石具备了“形、质、色、纹、韵”的现代审美特征,促使不少奇石收藏者倾向于赏玩大石,这不过是赏石的一种新的审美取向,且在情理之中。这也是现代审美的与时俱进。